客家祖山藏古刹 千年禅韵焕新生
—— 宁化狮子峰文殊寺的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

在闽西宁化石壁镇的群山褶皱里,狮子峰文殊寺的千年禅韵得以重焕生机,离不开住持释宏无法师的深耕与引领。这位将客家文化与佛教智慧熔铸一体的修行者,以半生践行着 “以禅弘文,以文兴禅” 的使命,成为古刹重生路上的核心力量。
宏无法师俗名贺争光,1982 年四月生于山东菏泽牡丹区。这份来自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,早早便埋下了与传统文化的缘分 —— 大学期间的他已是传统文化爱好者,还因出色的组织能力荣获优秀班干部证书。2002 年,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与佛法结缘,从此开启了跨越二十余年的修行之路。不同于寻常求法者,他曾主动入住深山闭关修行,在与世隔绝的寂静中锤炼心性,这份经历也为日后的文化实践积淀了沉稳力量。


2012 年,宏无法师正式出家,拜三祖寺方丈宽容大和尚为师,迈入系统修行的新阶段。在师父的指引下,他潜心研习讲经说法三年,后考入中国佛学院深造,最终获得佛教研究生学历。这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的修行履历,让他跳出传统僧人 “闭门修行” 的局限,形成了 “以文化为桥,传禅宗智慧” 的独特理念。如今,身为宁化狮子峰文殊寺住持、佛教协会理事的他,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讲经说法,将如来禅、祖师禅的精髓播撒四方。
更值得称道的是宏无法师的文化创见。他在中国首次提出 “客家禅” 概念,将客家人迁徙途中沉淀的坚韧包容品格,与禅宗 “明心见性” 的核心要义深度融合,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修行与传播模式。不仅如此,他还率先确立 “客家祖庭” 与 “石壁客家祖山” 的文化定位,让狮子峰文殊寺从一座普通古刹,升华为承载客家人集体记忆的精神地标。他所倡导的 “大乘汉传佛教统一世界共识”,更将这份文化融合的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

正是这样一位兼具修行定力与文化远见的法师,在 2016 年肩负起狮子峰文殊寺的重建重任。这座相传始建于西晋(约公元 265 年)的古刹,曾见证隋唐鼎盛时的香火缭绕,也历经战乱、自然灾害与文革的重创,一度破败不堪。宏无法师带领信众一砖一瓦修复殿宇,注册 “石壁客家祖山”,规划建设客家祖庭寺院群,更在各地筹建客家祖山文化会馆,让沉睡千年的古刹逐步苏醒。
如今的狮子峰文殊寺,已在他的引领下形成独特风貌。寺院上、中、下三殿沿山势阶梯分布,顶殿保留唐大顺二年的古朴,中殿形似望天狮,下殿如观音坐莲,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。更令人称奇的是多元文化的共生:山顶玉皇顶道观、中间大财神殿与佛教殿宇和谐共处,露天大佛将阿弥陀佛塑造成定光佛燃灯佛模样,背后的传奇故事正是大乘汉传佛教包容胸怀的生动注脚。这里的民俗法会融合佛、道、儒元素,诵经声与客家山歌交织,成为 “客家山寺” 模式的典范。




古刹周边的自然风光与客家民俗,更让这份禅韵充满生活气息。千亩山林、三道溪水环绕其间,茶籽油、竹林等物产丰饶,登顶可俯瞰金黄稻田与群山相映的田园画卷。山脚下,客家老太太的擂茶清香、农家饭的朴实滋味,以及山里中草药承载的传统智慧,让寺院成为修行圣地与客家生活体验地的结合体。而宏无法师带领寺院开展的公益、环保、教育等事业,更将佛教慈悲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。
眼下,现在寺院的大雄宝殿、山门、盘山公路仍在施工中。特别感恩国家感恩政府感恩各地出家法师鼓励支持,这座集宗教修行、文化体验、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场所,正以 “客家祖庭” 之名连接海峡两岸客家儿女。从山东到闽西,从闭关修行到文化传播,宏无法师用行动诠释着:传统不是静止的古董,而是可生长的活态文化。狮子峰文殊寺的重生,既是他个人修行使命的完成,更是客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在当代交融共生的生动见证。

